封面人物 Cover story

李云迪:不疯魔不成活

来源:网易君子 采编:Tin 0人参与

距离他从汉诺威音乐学院毕业成为职业钢琴家,已过去8年;距离他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,已过去14年;而距离他第一次触碰黑白琴键,已经25年。

去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云迪深陷娱乐话题的纷扰之中,但他依然用他优雅的方式从容应对,从不发脾气。他说自己不疯魔不成活,只有音乐是唯一能让他有点儿脾气的,之外的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。

 

君子:去年一直忙着欧洲巡演和全国30座城市的巡演,你觉得现在中国对于钢琴古典音乐的了解和认识,相较于西方国家还有什么不足或不同之处。

李云迪:中国大众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和欣赏水平和西方国家的确有很大差距,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。我们可以拿京剧来举例,因为中国京剧和西方古典音乐都属于一种古老的文化。一个原因是文化差异,比如你让西方人欣赏京剧,也不可能要求他很快达到和中国人一样的水平。另一个是中国历史的特殊性。即使是中国人自己,尤其是现在的中国人,对自己国家的古老文化也缺乏理解。中国的古典艺术的发展不连贯,甚至有一些彻底失传了。现在我们要在这种条件下重新培养中国大众的古典文化修养,不是很容易的事。所以,在面对中西对古典音乐的欣赏差异时,我们首先要去理解这种现象,然后再寻求改善的方法。

不过,中国文化里的儒家、道家思想,以及中国人内敛、委婉的性格,恰恰又很适合培养古典音乐的底蕴。所以这也是我提出“中国钢琴梦”理念和在国内做巡演的原因,因为我想担当一个古典音乐与文化传承者的角色。

君子:据调查,中国现在有大约4000万人在学习钢琴,每年有30多万的钢琴产量,但相当一部分家庭让孩子学钢琴的初衷并非出于音乐本身,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?

李云迪:首先,我觉得这个数字是令人鼓舞的,至少说明时代在进步,学琴的资源和条件都在改善。在我小时候,可获得的资源很少,只能通过看音乐会的录像带去学习和感受,更不用说

听现场的音乐会了。现在网络发达,学琴的孩子们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任何有关古典音乐的资源、知识等,也有条件去听音乐会。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有更好的条件去实现梦想,希望他们能够珍惜。但是,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也有一种隐患和担忧。如果音乐是一个爱好,它能给你的生命注入很多色彩和活力,带给你很多正能量,而不是压力。我小时候学琴的过程就很愉快。学琴之前,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真正热爱音乐,是否愿意与钢琴为伴,不断地学习,哪怕没有结果,哪怕不成功。音乐不能沦落为功利的工具。

君子:音乐上的天赋和造诣,在你的音乐之外的平时生活中,有没有什么体现呢?

李云迪:做饭算一个吧?我比较爱吃,也会做,呵呵。我觉得烹饪和演奏就很像,需要一些共通的天赋,比如敏锐、精确、平衡、分寸感,甚至激情,等等,都会影响一道菜的好坏,甚至是厨艺高下之分。另外我觉得,近乎偏执的坚持,本身也是一种天赋。除了做音乐,我做其他很多事情都会有这种“天赋”支撑我前行,比如做公益事业。

君子:你给人都是温文尔雅的好男人印象,你发脾气会是什么样?

李云迪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,我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。也许算不上是“发脾气”,我只是有比较固执的一面,尤其是涉及到音乐的专业性问题。比如对录音和演出的曲目的效果,我一定要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,如果还没达到,我会不眠不休地去练习和体验。所以可能我的脾气,往往是对自己发的,我觉得这就叫不疯魔不成活吧。


 

君子:当下,你最关注的一件事是什么呢?

李云迪:我当下最关注的也是刚才谈到的,是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。我会把这个当成一项事业来做,这是一件很有使命感的事。我今年还会在“中国钢琴梦”这个大主题下延续去年的巡演,而且可能去到更多我过去没有走到的城市;我想未来几年,这个项目也会持续下去,希望把最好的古典乐带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。当然每一年的巡演可能会有一个分主题,与我当年新推出的曲目有关,今年的就是“王者幻想”。

君子:如果给你一天做回普通人,你最想干的一件事是什么?

李云迪:哇,如果是那么自由自在,我想干的事情太多啦。最想干的…可能是摄影吧,我一直都很喜欢,堆了一屋子设备,这几年玩儿的机会比较少。

君子:你希望十年以后,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?

李云迪:我希望十年后自己已经完成“钢琴艺术梦想”到“社会梦想”的跨越和转变——从自己想弹好琴,到要对听众对艺术负责,再提升到对社会的责任。关于这个“社会梦想”,具体地讲,是和我提出的“中国钢琴梦”有紧密联系的。一方面我希望通过自己演出的努力,把艺术带进国内更多的中小城市、普及古典音乐和提高国民艺术修养;另一方面,我希望能提供机会给有才能、对钢琴有热忱的学生,鼓励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钢琴梦,因此未来以会在钢琴教育、培训中投入更多精力。我认为帮助别人实现梦想,就是实现自身梦想的最佳方式。

 

这种转变的原因,我可以概括为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。“穷”与“达”,不是金钱的概念,而是能力与信心的概念。我觉得通过多年积累,我在专业造诣和市场地位上的双重提升,给了我更强的信心,可以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。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2013年我在中国走了三十多个城市做独奏音乐会,每一场都几乎爆满,有的还要加座、卖站票。这是音乐文化市场对我的认可,我才更有信心继续巡演,推广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。

君子:我们频道的slogan是“男人理想国”,在你的心中,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的?简单构想一下。

李云迪:你讲理想国,我当然第一反应是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,这本书里面正好有一些关于教育的讨论,有一段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,具体的句子我记不清了,但大意是说,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年轻人从小就更多受到美好艺术的熏陶,成长得既聪明、又优美。(原文是:“我们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,用其大才美德,开辟一条道路,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,如入健康之乡;眼睛所看到的,耳朵所听到的,艺术作品,随处都是;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,潜移默化,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,从童年时,就和优美、理智融合为一。”——编者按)

我觉得如果我们的国家,每个人都接受和理解艺术,并将其中的美和智慧带到生活中去,这个就是非常理想的一个状态。当然最重要的,这种理想需要教育去实现,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我的社会责任的最重要部分。

 

 

◆当我上台面对观众时,我的情绪实际上已进入了钢琴。

◆我想大家看到的多是我在台上沉思和专注的状态,其实台下的我也很爱讲话

◆钢琴家应循序渐进,有学习的时间,读书,好好生活,开阔我们的心灵。我对自己的事业有长远规划,所以我不介意慢慢来,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◆艺术本身就是很个性化的。我不是为了展现我会演奏很多作曲家的作品,我希望把肖邦演绎到最好。

◆音乐艺术体现和传递着人类的感情,把感情化为音乐符号来进行表达。大部分伟大的作品都是在忧郁或痛苦中产生的,人对痛苦的体验大于对快乐的体验。有苦才会感觉到甜,这永远是相对的。只有甜的,人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。

天才也是通过刻苦勤奋得来的,有天分没有刻苦追求,同样不会有任何成绩。

◆音乐本身的功能是放松大家的精神世界。一个人精神的丰富和成长,胜过一切物质。

◆音乐艺术体现和传递着人类的感情,把感情化为音乐符号来进行表达。

演奏需要百分之百的集中,分毫的差池都会出现不完美的缺憾。

◆艺术就是在忘我的状态中去创作的,但是也要符合现实的情况。在追求的当中是没有任何条件的,是你全身心的投入,从而影响观众,影响大众。

◆人世间不可预料的事情太多了,但是不管怎样,社会还会照样运行。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成就,在世界万物中都是非常渺小的,所以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。

艺术要做好的话,要耐得住寂寞,不能太急功近利。

艺术本身是永恒的,你是要创造永恒的价值而不是创造一时的价值。如果是为了创造一时的价值,那你大可不必弹钢琴,还可以有很多选择。如果真的想去走职业这条路,那就一定要坚持。

◆有一点很重要,大家必须做一个事情是自己非常喜欢的、非常热爱的。在这种前提之下,你才会有绝对的自己的原动力,而且为了自己的目标去不断地努力、奋斗。

◆当你成为一个榜样的时候,大家对你的期望更高,大家觉得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。我也希望在某些时候是能轻轻松松的。比如能够好好地吃一顿饭,吃自己喜欢的菜;或者什么都不想,只是听听音乐,喝喝茶。

比赛确实不能代表一个音乐家的成长,比赛是一个过程,演奏练习也是一个过程。要成为什么样的音乐家是一个目标,这个目标需要自己去奋斗。

人都是有情绪的,但你必须坚定自己的信念。

最害怕没有休息好,因为两个小时的演奏需要耗费很大的精神,否则很难调动自己的感情和情绪。

“钢琴神童”“世界第一位音乐天才”,这些称呼都是媒体给的,我根本不在乎大家怎么称呼我。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是怎样继续学习,天才也是通过刻苦勤奋得来的,有天分没有刻苦追求,同样不会有任何成绩。

◆现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,对每一个人的要求和标准比以前更高。就拿琴童来讲,很小就要弹奏非常难的乐曲,每天要练四五个小时。现代社会讲究效率,手机一个月可以出四五款,以前一年才出一两款。现在要花多少时间去融入这种高速的运转,所以要不断地去调适自己。

◆只要是对历史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物,我觉得都是伟大的。他不是单一的自我,他必须牺牲很多自我的东西,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和责任,并要接受大家的批判和怀疑。在这十年的过程中,我慢慢地让自我变得更综合化,更广义化,同时还要非常自我地追求艺术。音乐本身的功能是放松大家的精神世界。

获得肖邦比赛第一名并不代表我已经是最好的,这只是暂时的,是一个开始,一个起点,我需要做的是怎样保持和提高。

我是因为自己喜欢弹钢琴才去学的,如果演奏完全为了取悦观众,意义就不大了。一个演奏家当然是演奏自己喜欢的东西,所以每个人才会不同。

 

1982年10月,李云迪出生在重庆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。“大家都知道重庆是我的家乡。我出生、长大、开始学琴都是在这里。”
“到现在还记得4岁生日时,父母送我的生日礼物——一架手风琴,这成为打开我音乐世界的钥匙。”
2000年,18岁的李云迪夺得空缺了15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,成为开赛以来最年轻的金奖得主和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。
肖邦是我最崇拜的钢琴作曲家,在他的音乐中渗透着对祖国的热爱、对生活的憧憬、对爱情的体验。在十九世纪的浪漫派中,肖邦就等于钢琴。
“小泽征尔是我事业上一位相当重要的导师。他帮助我理解了许多音乐细节,总是非常注重色彩和正确的节奏。”
“得到这个消息,当时第一反应是非常荣幸。我是重庆人,在重庆出生,在重庆长大,能够当选家乡的政协委员,对于我来说是重要且有意义的事,我想借此机会为家乡多做一些事情。”
“我比较爱吃,也会做,呵呵。我觉得烹饪和演奏就很像,需要一些共通的天赋,比如敏锐、精确、平衡、分寸感,甚至激情,等等,都会影响一道菜的好坏”
“大部分的时间也会只是跟钢琴相处。会享受这种孤独。”
“我还是比较敏感的,否则没有办法去创造音乐艺术的细腻。”
“近乎偏执的坚持,本身也是一种天赋。除了做音乐,我做其他很多事情都会有这种“天赋”支撑我前行。”

the life he likes





男人理想国

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