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重要的事 Important

想不想返老还童?

来源:网易君子独家稿件 0人参与

导读

网络上流传一句好玩的话:好想有一天,在电视上看到赵忠祥的饮食起居,人生经历,由野生动物做旁白。——好玩的地方,不在于把野生动物人格化,而在于换位和颠倒。这个颠倒是人与生物之间的。以同样的思维,我们可以想到这样的画面:狗熊穿上人皮大衣招摇过市,老鼠拿着“人标”操作电脑……美国大批评家萨义德说,颠倒都是虚构的,是文字游戏。人们渴望颠倒,往往是因为现实太不好玩了,太难以忍受了;而我们又都以为自己知道,颠倒的目的地,要比现在好得多。

Contributor

云也退 专栏作者 2014/12/15

专栏、随笔作家,独立书评人

网络上流传一句好玩的话:好想有一天,在电视上看到赵忠祥的饮食起居,人生经历,由野生动物做旁白。——好玩的地方,不在于把野生动物人格化,而在于换位和颠倒。这个颠倒是人与生物之间的。以同样的思维,我们可以想到这样的画面:狗熊穿上人皮大衣招摇过市,老鼠拿着“人标”操作电脑……

换位和颠倒,形式有很多,有空间上的,更有时间上的,给人以许多灵感。我们熟悉的故事如《王子与贫儿》,再如早几年的美国大片《返老还童》,都用了这一思路。颠倒后的人,过上了之前过不了的生活:王子和贫儿互相体会到对方的真实处境,变成孩子的老人,得以重温童年时光。

不过,颠倒真的是可能的吗?颠倒仅仅是为了好玩吗?不是的。美国大批评家萨义德说,颠倒都是虚构的,是文字游戏。赵忠祥不可能真的进野生动物的电视节目,生长猎食,交配繁殖;“返老还童”只是出现在小说和童话里,即使王子真的穿上了贫儿的衣服,可他的身份和心灵仍然是王子的。只要是会用语言,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颠倒,各种空间变化,身份更换,时间逆转。他说,人们渴望颠倒,往往是因为现实太不好玩了,太难以忍受了;而我们又都以为自己知道,颠倒的目的地,要比现在好得多。

他在1975年写了一本书《开端》,讲的主要是时间上的颠倒(逆转)。他举了很多例子,说明西方文化里的一个普遍观念:“开端”要比现在好。比如,18世纪的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就是一个颠倒大师,他的名著《格列佛游记》里有小人国、巨人国,有从屋顶开始盖的房子,等等。斯威夫特认为,英语在一开始很简单、干净、完美,现在却变得复杂而恶心,他呼吁,要整治英语

,让它颠倒回它开始时的样子。童年也一样。谁都渴望回归童年,这是因为事实上我们回不去,于是,我们只能想象此事真的发生,还会特别在意媒体上那些返老还童的传闻。

有趣的是,我们也喜欢听人说自己的“开端”。人,特别是某些领域的成功人士,喜欢把自己的开端确定为“一刻”,甚至一个瞬间,别人听起来,会觉得很有戏剧性,很跌宕, 很传奇,符合这位的精英身份——大众都爱听这种成功故事。就算开端很卑微,很“不堪回首”,但既然你说了,不就已经是在“回首”了吗?现在,它已经成了一个神话,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的。

《开端》提醒我们不要过于迷信开端的神话。倒不是说,人一定会美化开端,而是说,开端都是语言玩出来的魔法。我们用语言来表达和写作,也是在语言中,好像时光可以倒流,站在当下,可以重返过去,能“历历在目”地看到自己的起点。萨义德还谈了许多文学里的“开端”:每一本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开头,每个语文老师都教学生,叙事要有“起因—发展—高潮—结尾”,写文章要有“总起”和“总结”。正因为我们看了许多别人的故事,纸上的故事,自然也就相信,每个人,包括我们自己,都是有个明确的起点的。

我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,让动物成为人类的主人(某些猫也许已经做到了),让北极熊鳗鱼穿山甲解说赵忠祥的一生……类似这样的身份颠倒,仅仅是种游戏,但是很迷人:谁不想看赵忠祥的一生呀?不过,当我们遇到另一类情形,比如电视编剧一上来就让主人公陷入麻烦,小说作者让人物在两三页里就特别痛苦、愤怒,或者心里有仇,肚里有怨气——你就应该晓得,这也是假的,编剧和作家非这么做不可,是因为他们要给人物找出一个开端,由此才可以叙事,让人物

去走出一条路来。

这条路,必定是狭窄的;这个人一定怎么也走不出困境,而且他或她的生活里就只有这么一个困境,让其纠结挣扎,寻死觅活。读过《开端》之后,你会发现有很多故事都是做作的,你会去怀疑当事人是否还有别的可能,你所看到的人生故事,是否不过是别人提供的一个标准答案。


男人理想国

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