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重要的事 Important

完美的托尔金

来源:网易君子独家稿件 0人参与

导读

晚年的托尔金,日子很富裕,很安详。我看了不少文字,觉得这个英国人死前的四十来年,越来越接近完人了:他反战,忠于同窗之谊,与妻子伊迪丝结发55年,热爱孩子,人如其文地博雅,特别是,他对自然水土的感情与他塑造山明水净的中土天地是完全一致的。与其幻想人家嗑药,托迷们倒不妨学习他坚持不开车,一辈子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——这可是事实。

Contributor

云也退 专栏作者 2015/02/09

专栏、随笔作家,独立书评人

1954年,《魔戒》第一部《魔戒再现》由Allen & Unwin出版,Allen和Unwin两人打赌说,这本书能否卖到3500本,第二部《双塔奇兵》出版时,他们的期待继续降低,打赌能否卖过3250本。次年,《王者归来》问世,期望数字已经降至3000本,堪称每况愈下。然而风云不测,十四年后,1968年,魔戒三部曲的全球读者总量已经突破了5000万。

这个数字来自安东尼·莱恩在《纽约客》上的文章,说“读者总量”而非销量,就像说一份杂志的“传阅率”而非发行量一样,是很大的荣誉。魔戒读者不仅形成了人群,而且各种各样,各取所好,有喜欢巫术的,有喜欢北欧神话的,有喜欢迷幻植物的;加里曼丹岛上,有人成立了一家“弗罗多学会”;美国学生把“支持甘道夫竞选总统”的徽章佩在身上;一位越南舞蹈家在他的汽车挡风玻璃上装饰“索伦之眼”。至于书到底卖了多少,藏书家杰蔻斯基在《托尔金的袍子》里给出的数字是,到1968年,《魔戒》三部曲在全球销了300万本。

而《霍比特人》呢?1937年,这套书是作为儿童读物出版的,文字没那么古雅,人物关系也简单多了。在《魔戒》取得成功后,很多成年读者去把《霍比特人》挖出来看,如果是童年读过《霍》,长大以后读《魔》的,那要是不成为托尔金的铁粉都怪。彼得·杰克逊的成品依然壮阔好看,但不能否认它逊于前作,至少,与《魔戒》里戏份足足的弗罗多相比,在决战场上晕过去的毕尔博,肯定是要弱很多。

既然是童书,出版商之一的Stanley Unwin就把书稿拿给自己的儿子测试。到底是资深出版商的儿子,才十岁,就能给故事做出一个相当综合的评价,还说,由于书里有地图,所以不需要插图也一样好看。不过,精明的Unwin还是赶紧找托尔金让他亲自手绘护封——托尔金不愧是多才

 

1937年,《霍比特人》作为儿童读物出版

多艺的莫顿学生,他的名头是“语言学教授、神话学者兼奇幻作家”,另外还有个“业余画家”的身份。

《霍比特人》的销量也非常好,一直是本畅销童书。不过,它的影响多少受了主题的局限,人们喜欢玩味“霍比特人”的灵感的来源,据托尔金自己说,那不过是在批阅考卷时,发现一位博士交了白卷,然后,就在那张纸上他开始写了起来。地洞里住着的霍比特人,跳到了他的脑海里……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。

到写《魔戒》时,托尔金的技艺和思想更加成熟,但书的走红,也更多地依托了环境。美国是最大的文化消费国,也是全球青年运动的主要策源地,六七十年代,《魔戒》里的某些设定,例如夏尔的小矮人们服用迷幻剂,被争相吸毒的美国年轻人们视为一种极大的精神支援。像齐柏林飞艇这样红极一时的乐团,都把弗罗多、甘道夫、精灵、魔多写进自己的歌里唱出来。一位托尔金学者拉尔夫·C.伍德教授说,“婴儿潮”一代年轻人,以三部曲错综复杂的故事为庇护,逃离越战和原子弹阴云的威胁——读中土故事,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致幻。“FRODO LIVES”这句当时著名的标语,可以粗糙地翻译成“不疯魔,不成活”。

甚至有一厢情愿的传言,说托尔金就是嗑着药写出魔戒故事的。不过,站在《魔戒》一边的人如此之多,完全出乎了作者的意料。“霍比特人”的魅力,除了冒险,还有他们的朴实,以小身躯蕴藏大力量,反战的、搞女权的、搞民权的,都在霍比特人身上找到了某种精神寄托。而“魔多”,还有我们在《五军之战》、《王者归来》中看到的机械化屠杀——无数看不见脸容、步调统一、没有血也没有痛苦状的士兵面对面冲杀——不正是令人痛恨的战争工业的缩影吗?不用说,《魔戒》的作者肯定是个伟大的和平主义者。

约翰·罗纳德·瑞尔·托尔金,CBE(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,1892年1月3日—1973年9月2日)

如果说魔戒确实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,托迷们绝对会赞同。证据?尽管去年有人放出危言,说现在的世界跟百年前一模一样,承平良久的欧洲,毫无征兆地瞬间卷入战争的海洋——但事实就是,我们的确不用担心大规模战争再度爆发了。核武器,现在它是安全感之源,而非如六七十年代那样,是一头让人提心吊胆的沉睡的史矛革。嬉皮士没有市场,我们看《魔戒》,不会看得群情激昂,出了影院就去示威;我们可以纯粹欣赏人类瑰奇的想象力了——《魔戒》完成了它

的政治任务,还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,就像是人们把石油吭哧吭哧采没了之后,开始采天然气。

只有环保,和《阿凡达》一样,这类奇幻故事,对环保的启发力度一如往昔:谁不喜欢那个辽阔洁净的天地呢? 1970年,美国有两千万人,以学生为主力,发起了保护地球的超大型环保运动,现在,除非人们真的感觉到海平面的升高,或者呼吸困难,或者沙漠淹到了门前,否则,这样威武的事情也不会再有。

托尔金晚年写《精灵宝钻》,日子很富裕,很安详。我看了不少文字,觉得这个英国人死前的四十来年,越来越接近完人了:他反战,忠于同窗之谊,与妻子伊迪丝结发55年,热爱孩子,人如其文地博雅,特别是,他对自然水土的感情与他塑造山明水净的中土天地是完全一致的。与其幻想人家嗑药,托迷们倒不妨学习他坚持不开车,一辈子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——这可是事实。


男人理想国

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