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主流还是非主流?
对文艺青年来说,非主流是一种赞美和肯定。比如,别人听庞麦郎跳广场舞,你听Patti Smith,被人侧目说“非主流”,就觉得与众不同了立即高档了,是品味的表现。还有一些做音乐的,硬把自己叫作非主流音乐,叫小众厂牌,以区隔开来,以示牛逼闪闪。
对于另一拨人来说,非主流又是一种必须深藏的秘密。比如同性之爱,不能被家长、领导和同事知道,自己把自己划在众人之外,战战兢兢,随时谨防生活里的这枚炸弹被意外引爆。
还有一种非主流,就是谁都不知道你的那种非主流。在人人经商的年代里,没钱就是一种罪过;而到了现在信息时代,默默无闻就是你的无能。那么多选秀节目、那么多段子手水军公司,那么多出人头地的机会,一个远在山东山沟里的村姑都能以仙子的面目红几天,凤姐都去曼哈顿了,你怎么就一直在做小职员?每天在国贸早晚高峰出入地铁站的几十万白领,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吧?
但最近这几天的朋友圈和微博,突然间被非主流们刷屏了。从80多岁的数学家纳什、拍了一辈子文艺电影的侯孝贤,到爱尔兰公投通过同性婚姻法案,都是过去少在公众视线中的小众人物和话题,却突然间涌出水面,成为公众话题。
台湾导演侯孝贤
是否真像长尾理论所说的,这个世界真的平了,已经没有主流和非主流一说,从都柏林到平顶山,大家都只是会点赞的网民?又或者如安迪·沃霍尔说的,所有人都有一分钟的走红时间,在自我表现的潮流中,大家机会均等,自动达成了“纳什均衡”?
平心而论,互联网拉扁了社会结构,很多话题可以得到充分的讨论和表达,教科书式的统一答案是不可能有了。另一方面,公众教育一直在,从美剧到论坛BBS,很多“政治正确”的社会意识正在形成,比如不能歧视同性恋,不能漠视女性权利,对萌宠要有爱心……就算你不认同,你也请闭嘴退到一边。喊打喊杀的当然也有,但至少不再那么气势汹汹理直气壮。
但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就带来了真正的公平?或者说是,社会结构中,主流和非主流就已经消失了呢?恐怕没这么乐观。且不说歧视和伤害可能向深处转移,变得更加隐蔽,更多的新的问题也随着互联网的传播特性被发明了出来。比如,正如布罗茨基在《悲伤与理智》中所说:“谈论明了之事的缺点在于,这样的谈话会以其轻易、以其轻松获得的正确感觉使意识堕落。”这也许就是网络暴力得以发生的意识基础,大家一片附和,没有人愿意进行更深层和更理性的讨论。另外,类似于人肉搜索这样的网络行为的副作用,也越来越多地被讨论和检讨。
在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上,看似更加多元、选择更多,但潜识中,人的选择却变得更狭窄。你以为可以选择各种风格的服饰出门,但出门一看,所有人都只是穿着同一套淘宝爆款;你以为可以天下之大随便买张机票去喂鸽子,结果大家都还是跟着网上的热点攻略走……你以为价值观多元了,结果所有人都变成了商业社会的一个小白领,每天打着卡安排时间,等待着苹果手机、美剧和综艺节目的定期更新,还有公司安排的年度outing。
这样的“进化”结果,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说,世界变平了,变得一体了,变得更加多元了,我们能确认的只是,世界变窄了,变得更加单一和无趣了。
公安侦破故事片《405谋杀案》
1980年时有过一部老电影叫《405谋杀案》,一老刑警调查谋杀案,然后剧情指数暴涨,老刑警发现死者无意中拍摄到有市里的高层集结民兵、囤积军火意图谋反的画面,才被灭口。全城公安被高层安排着开始追杀老刑警,老刑警伪造坏人老板的手令,从牢里救出被冤枉的关键证人,护送他前往北京以曝光阴谋……
有网友把这电影情节发到网上,所有人都如梦初醒:原来我们在80年代就有过这么好莱坞大片的刺激电影!那么,现在的电影导演和编剧的想象力都怎么了?云阅读、云写作和互联网大数据,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足够惊喜的故事,带来的只是《屌丝男士》和《万万没想到》那样由网络口水段子粗制滥制的货色。这真是万万没想到。
(网易君子独家约稿,请勿转载)
- 推荐
- 热点
- 娱乐
- 体育
- 财经
- 科技
- 军事
- 汽车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