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portant | 睡太多是一种耻辱?
在我很年幼的时候,读过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,叫《生命的三分之一》。那篇文章提倡“夜读”,作者说,如果夜里不读书,生命的三分之一就在昏睡中浪费掉了。从读这篇文章始,我就处于焦虑中,总觉得自己睡得太多了。
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历史学家罗杰·艾克奇(A. Roger Ekirch)著有《白昼将近:旧时代的夜晚》(AtDay’s Close: Night in Times Past)一书,他说,在电灯发明之前,睡眠分为两个独立的阶段,中间隔着一段夜间的清醒时间。人们通常在黄昏后几小时入睡,持续三四小时,到夜半时分,会自然醒来。这段夜间的清醒时间用来阅读、祈祷、写作,同伴侣聊天或做爱。艾克奇指出,在一整天的辛苦劳作之后,人们在第一次入睡前往往疲惫不堪,没心情进行亲热(许多忙碌的现代人恐怕也深有同感),当他们半夜醒来时,精力已经恢复,于是万事俱备,一切就绪。进行了各种夜间活动后,人们再次感到困倦,开始睡第二阶段。也就是说,在一个冬夜,人们晚上八九点上床睡觉,半夜醒来读读书、聊聊天、吃点儿东西,到两点左右再睡一觉,直到天亮。
艾克奇发现这些两段式睡眠的记录差不多在20世纪早期消失了。电的发明大大延长了光照时间,白昼的活动延伸到了晚上。有路灯映照的街道变得更安全了,晚上出来社交成为一种时尚。睡眠被推迟。艾克奇在《白昼将近》中写道:“对于有心人来说,夜幕并非降落,而是升起。”阴影先是爬满洼地和山谷,接着蔓延到小山、房屋再到高楼大厦。静穆的灰和深沉的蓝追逐着落日,直到最后,夜空终于一片黑沉沉。
然而,手机、平板电脑和电视上发出的蓝光会加剧失眠。2012年,一项研究表明,每晚看两小时iPad或Kindle屏幕会令褪黑素分泌下降22%。美国一调查说,90%以上的美国人会在睡前一小时内使用这类电子设备。那一年,科罗拉多大学一组研究人员在落基山脉中露营,太阳下山后不再使用人工照明,一周后,他们的褪黑素分泌极其规律:傍晚增多,午夜达到峰值,清晨衰减。人和动物一样,睡眠有自然的规律。
我们晚上睡不好,白天则用刺激性的东西来“提神”。任何对抗睡意的“治疗”都必须瞄准大脑的前额皮质,市场上销售的莫达非尼(modafinil)、阿莫达非尼(armodafinil)等亢奋类药物能有效地对抗睡眠缺失导致的负面效应。在连续60小时不睡的过程中,每8小时服用400毫克的莫达非尼就能让一个人的能力达到休息后的水平,从完成枯燥任务的体力,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创造力。它会减轻一个人因为太困而导致的冒险倾向,并使他的记忆能力恢复到正常状态。莫达非尼效果惊人,但600毫克的咖啡因(相当于6杯咖啡)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。咖啡因的代谢快,每4个小时摄入一次,所以很多上班族一天喝三杯咖啡,也算是符合科学规律的。
我写这篇文章,本来想推荐几本讲如何安睡的书,但实际上,人们不需要这样的指南,人们需要的是把工作放一放,甚至把夜晚读的书也扔在一边,好好睡一觉。人们还应该重新审视办公室里的咖啡机,那不是福利,那是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,真正的办公室福利是一张大沙发和一个枕头。
- 推荐
- 热点
- 娱乐
- 体育
- 财经
- 科技
- 军事
- 汽车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