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朋友圈赚钱?
就在两年之前,大家还总在抱怨,即使做了新媒体,也看不到它盈利的模式。那个时候,做新媒体的方式简直可以用不动脑子来形容。就是把传统媒体上生产的内容电子化,发到新媒体的平台上去,再加点动画效果或是花絮。后来有了微信公号和APP,也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把8000字的长文贴上去。“聪明”点的,在网站上设置一个收费墙,在已经惨淡的注册会员身上再屠上最后一刀……当网站开始每月赚几万块钱的时候,他们就莫名惊喜,以为看到新媒体的曙光了。但后来大家都看到,那些会员迅速转向了免费的微博和微信公号。
美国的康泰纳仕是全球最早开始新媒体尝试的媒体集团之一。但两年之后,他们正式宣布新媒体的转型失败,甚至发布了一篇调查式报道,来讲述这个失败的故事。
而转机神奇地出现在自媒体上。最早是博客,后来是微博,再后来是微信公众号(个人创办并主导内容生产的)。博客时代的博主有些辛酸,那个时候,大家都只听说新媒体,但没人知道怎么做,盈利模式更是天方夜谭。博客写手们几乎是在做义工,白白便宜了众多的互联网阅读者。最好的出路无非是写了几万字,获得几百万的阅读量,然后出书;或者写出了名气,再去找份好点的工作和机会。而“互联网应该是免费”的恶习也基本就是那时培养起来的。
微博时代的前半程依然如此,后半程,也就是现在,当微博几近式微时,博主们却迎来了赚钱的希望。软广的出现,打赏制、红包的出现,代言的可能……都为某些时尚博主赢来了商机。接踵而至的是微信时代。从朋友圈到微信公号,盈利的可能性越来越呼之欲出,而这背后,新媒体从盈利模式到内容风格也越来越清晰。
转变的原因很复杂,有技术的迭代更新,有传统媒体的崩溃对新媒体的让利,也有新的广告主对流量、用户数和KPI的重新认识……但趋势却是越来越清晰,新媒体如今和传统媒体越拉越远,它渐渐有了自己的身躯、名字和五官,甚至,你可以试着了解他的性格。
一个很早就开始着手做微信公号的朋友,他当年的出发点再简单不过:他对传统媒体大而全的内容、庄重而说教的风格不满意,想自己做一个轻巧的平台,完全展现个人风格。所以,他在后台可以“打骂”、拉黑粉丝,前台的内容,则是他强烈的个人喜好,他喜欢的城市天际线、他收集的童年阴影,他对一部电影和最新爱疯的使用心得、甚至是他和他妈妈的微信聊天截屏……作为双子座,他的微信公号尽情展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。而这,不正是媒体产生的元初动因之一么?
结果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充满惊喜和回报,据我所知,他的公号现在已经是媒体圈和公关圈里最有影响力的公号之一,对外的报价也已经达到几万元一条。用我们聊天时的玩笑话说,这个微信公号已经“具备了完全独立的人格”。
耐人寻味的是,很多找上门的广告他居然推掉了!因为很多广告只能放在微信推送的第二条,而他最近没有心情(兴趣、时间、话题)来写第一条主文,所以广告也就只能婉拒。在他看来,微信公号的风格和相对独立性是最重要的,这是盈利和广告的基础。内容和广告二者,内容永远是第一的——这一点,正是很多传统媒体珍视而后又丢失的。
另外,在他看来,互联网和免费并没有因果关系。“之所以免费,是因为大部分创造者都没能熬到收费的那一天。”互联网的优势是迅速聚集大量有效的用户,而不是提供免费或者盗版的内容。
先行者们早已经意识到,所谓新媒体,应该有它自己的定位、风格、传播方式和读者群体,从内容到盈利方式的运营,都应该围绕这个来完成。前面提到的康泰纳仁集团,在每个媒体品牌下都设立了独立的新媒体团队,从内容制作到推广、客户品牌嵌入,都有一套完全不同于纸媒的操作方式。对于新媒体,若只是应付一下,那最终被时代应付过去的是你自己。
所以,从新媒体到朋友圈,是从技术到传播手段不断刷新的过程。如果大而化之,朋友圈也是新媒体之一。这也是张晓龙团队想方设想将微信去中心化的原因之一,在微信时代,每个人都有可能打造成一个新媒体。从进化论上来说,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。
所以,再回头文章开头,如何用朋友圈这种“新媒体”来赚钱?也许答案是:永远不要想着用朋友圈来赚钱——不要发那些心灵鸡汤以赠加点击量,不要发那些低劣的广告,甚至那些漂亮的、充满诱惑力的广告也不要发。朋友圈是你和朋友们互动的地方,好好锻炼和施展你的魅力,在这个基础上,用好你的人际关系和人脉,去该赚钱的地方赚钱。
- 推荐
- 热点
- 娱乐
- 体育
- 财经
- 科技
- 军事
- 汽车
